青瓷甬钟组合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多用青铜铸成。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组排列,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木锤或棒敲打,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
鸿山遗址3座土墩墓中出土了大量成组成套的编钟,共计90余件,数量众多,蔚为壮观。这批陶瓷编钟虽然只是专门作为随葬品的明器,不能测音校音,也不能演奏,但其大小、比例、形制均按青铜编钟仿制,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深受中原文化礼乐制度的影响,反映了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但是陶瓷编钟在钮的造型和戳印纹饰上又不失设计制作者的独特艺术创新,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例如甬钟长柄上的圆钮悬虫做成虎形或蛇形,纹饰大多用竹签类尖状器物手工戳印的“C”形或由双“C”组成的“S”形纹饰,这些别具一格的造型与戳印纹饰均是吴越地区所常见且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元素。
同时,编钟名列我国古代众乐之首,作为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多用于宫廷朝聘、宴享或祭祀等活动时的演奏。因此,鸿山遗址出土如此众多的编钟,反映了墓主身份非王公贵族莫属。
解说词:
你的浏览器不支持video标签。